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辞职报告

《诗经》中的名篇(诗经名作)

2025-11-01 16:00:24 | 人围观 | 评论:

《诗经》中的名篇

背景介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有311首,传世版本共记载有305篇诗歌。它将黄河流域以内的地域包括了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成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由春秋时期的采诗之官编纂,并以周公旦的诗为主。

名篇解析: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5.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6.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7.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8. 《拓展》 1. 容名由来 2. 后续: - 姓氏由来 - 形容年代 - 创作地位 - 文化背景 - 史学研究

拓展部分内容:

1. 资料来源: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行,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 历史背景: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3. 文化意义: 《诗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诗歌的热爱。 4. 传世版本: 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5. 历史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7. 史学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iei》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8. 诗歌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9. 传统传承: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10. 历史延续: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