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范文网优秀的范文提供网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辞职报告

《掌声》的教学设计(掌声教学详案)

2025-09-17 20:10:15 | 人围观 | 评论:

以上是对《掌声》教学设计的部分思考与总结。以下是我对第一版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关于

《掌声》教学设计

用户名称:学生 内容: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童话,主要讲述了小英因患残断症而忧郁自卑的故事,通过演讲课上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来展示同学们对她的关心与鼓励。以下是第一版本的教学设计,希望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 会认生字“麻、症、疾、姿、势、况、镇、绪、述”,并正确读写。
  2. 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情感,学会表达内心感受,并用语言描述情感。
  3. 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分段阅读理解人物心理变化,体会“同学们的关心与鼓励”。
  2. 难点:准确捕捉人物情绪的关键词,并逐步理解小英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3分钟)

  1. 板书
    《掌声》讲述的是小英因患残断症而忧郁自卑,后来在演讲课上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以及同学们送给她的关爱与鼓励的故事。

  2. 提问

  3.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谁?
  4. 谁变成什么样的小女孩呢?
  5. 为什么第一次得到的掌声很重要?

二、初读课文(5分钟)

  1. 师指导
    (1)快速朗读全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段意,尤其是小英的变化情况。

  2. 交流

  3. 你发现小英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4. 答案:忧郁自卑 → 平易自信。

三、学习“第一次掌声”(10分钟)

  1. 指导点题
    这是小英的第一次得到同学们热烈掌声时的情景。

  2. 引导读写

  3. 通过“同学们在演讲课上的表现”,思考同学们为什么会鼓起热烈的掌心?
    ——小英的态度、神态动作等体现了她的痛苦和无奈。

  4. 分段阅读

  5. 第一自然段
    (1) 听到同学们第一次得到掌声,小英该怎么办呢?
    (2) 为什么“骤然”会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3) 小英为什么会感动得流下眼泪?

  6. 小组讨论

  7. 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鼓起什么勇气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8. 你如何用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9. 指读指导

  10. (1) 小英的“低下了头”,能告诉我们她的内心恐惧和矛盾。在读作“怕”时要具体,读作“慢吞吞、眼圈红了”时也要准确捕捉语境中的意象特征。

  11. 指读

  12. 用朗读的形式分析小英的情感变化:从害怕到犹豫,再到最终的坚定。

  13. 总结

  14. 这次“第一次掌声”的发生,展现了同学们对小英的不同关注方式。
    ——鼓励与支持。

四、学习“第二次掌声”(10分钟)

  1. 指读指导
  2. 小英在演讲结束时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同学们再次送给她鼓励和支持的表现。

  3. 分段阅读

  4. (1) 这次掌声的原因是什么?
    ——小英的情感变化与前面一次不同。

  5. 小组讨论

  6. 为什么同学们会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
  7. 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用什么样的动作告诉她呢?

  8. 指读指导

  9. (1) 小英的“鞠躬”让同学们明白她的心所在。
    ——微笑与点头时的表情能传递出对同学的帮助和关怀。

  10. 指读

  11. 用朗读的形式分析小英的情感变化:从“鞠躬”到“微笑”,再到“点头”,表现出同学们在帮助她。

  12. 总结

  13. 这次“经久不息的掌声”的发生,更加体现了同学间的关爱与支持。
    ——关心与鼓励。

五、活动与总结(5分钟)

  1. 小组合作
  2. 每组四个同学:小英、A、B、C。
  3. A、B、C 各为小英想出用掌声来告诉她的具体想法,并将内容写在纸上,交到老师手里。

  4. 分享与交流

  5. 通过小组展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到同学们的关爱和支持。

  6. 总结情感

  7. 谁发现小英内心的变化了呢?
  8. 这次“掌声”的发生,让 everyone 受到了温暖与支持。

板书设计

(略)


以上是我的思考和优化建议。希望这些改进能够帮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强烈,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同学间的互动与理解。

课后的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掌声》这一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和支持”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小英同学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过程。以下是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 目标明确:课前了解了小英同学的内心变化,并设计了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分组讨论,学生能够正确表达小英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含义。
  3. 激励点:鼓励的话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方法的亮点

  1. 分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通过分享不同角度的感受,进一步加深理解。
  2. 朗读指导:朗读每一部分,并引导学生用“先后最后”的方式表达内心变化,帮助理解掌声带来的影响。
  3. 互动环节:角色扮演和游戏化的活动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学生的表现亮点

  1. 情感共鸣:学生们能够正确表达小英的情感变化,且通过朗读也能有效传达内心感受。
  2. 语言能力提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语感和理解力,尤其是鼓励部分。

四、改进建议

  1. 互动环节设计
  2. 可以增加更多的角色扮演或游戏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语言优化:使用生活化、生动的例子,能够更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增强课堂趣味性。
  4. 激励方法:除了鼓励的话语外,还可以加入更多关于“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小故事,丰富内容。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在情感表达和语言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互动环节的吸引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未来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

《掌声》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完整和系统的课程计划,涵盖了预习、学习、复述、作业以及书写等多个环节。它从初读到复述,再到创意表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培养写作能力。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预习

  • 预习要求:预习《掌声》,完成自然段的默读和关键词积累。
  • 预习目标:了解文章整体结构、人物动作和神态,以及两次掌声的意义。
  • 预习重点
    • 英子在前后的变化。
    • 两次掌声带来的鼓励和感谢。

2. 学习重点

  • 分四小节深入学习《掌声》,分清层次:
    1. 第一次掌声:理解英子犹豫的情况,情感变化。
    2. 第二次掌声:感受感激和自信,找到内心平衡点。
    3. 故事中的爱:复述故事,寻找其中的爱意表达。
    4. 停课后的思考:探讨爱的意义,联系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3. 课堂作业

  • 学生任务
    • 撰写两次掌声,并结合自己的感受。
    • 使用关键词“美丽、勇气”总结感受。
    • 复述故事中的部分内容。
    • 创意复述并展示插图,培养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4. 书写部分

  • 学习五个生字:投调摇晃、烈勇、投调晃、停课后的思考。
  • 分四类分类(上下结构晃烈勇,左右结构投调晃),进一步巩固写字技巧。
  • 观察插图,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复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角色换位能力。

5. 整体评价

  • 教学设计系统全面,涵盖了预习、学习、复述、作业和书写等多个环节。
  • 活跃的互动性和层次性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
  • 写作部分注重语言能力和角色换位,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6. 改进点

  • 可以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增强课堂趣味性。
  • 适当加入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 结合生活实际,丰富故事内容和写作要求,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掌声》的教学设计是一个优秀且全面的教学资源,涵盖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实践能力发展。

教学设计反思与思考

1. 教学目标

  • 学生在阅读《掌声》后,能够理解第一次和第二次掌声的含义,学会分析描写动作的原因及意义。
  • 通过模仿练习,增强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
  • 能够感受激励和鼓励的重要性。

2. 课件设计与预习

  • 课件中使用分节引导阅读(第一段至第四段),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 在预习时,建议将关键词“文静、沉默”等标出,并设置情景对话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互动性。
  • 针对部分学生的模仿练习能力弱,建议布置相关仿写任务并结合小组讨论,激发参与热情。

3. 课堂反馈

  • 学生在仿写小练笔中出现困难主要集中在理解情感表达和表达能力上。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些环节的互动性与个性化指导。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增强自信心。

4. 反思与改进

  • 时间控制不足:提前布置作业或课前练习,确保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复习内容。可以建议采用“小结大记”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 互动性不足:课堂中,尽量多组织小组讨论或学生讲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 反馈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如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模拟练习。

总结

本次教学设计在预设目标与实际操作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优化互动性、时间控制和个性化反馈的环节。通过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学习效果。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