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2:57:23 | 人围观 | 评论:

六年级数学下册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精心准备和合理设计课件,能够通过系统的思考、严谨的推理和科学的表达将复杂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下面是我对上述内容的改写版本: ---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44、45页的内容。
二、课标中的陈述如下: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正确的写出正比例字母表达式。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规律,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准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通过思考,正确写出正比例字母表达式。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正确的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4、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体会函数思想。
四、在本节课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比例的意义是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使这冰冷的美丽成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教法学法如下:
1、学法:
2、教法:
六、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如下:
1、根据具体实例和表格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根据目标达成检测、知识拓展和作业1、2的题目,通过提问、学生表述来对目标1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2、根据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写出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对目标2进行评价。(纸笔评价)。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情况来对目标3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4、根据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对目标4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七、学习活动预案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一首诗来导入新课: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丰”字的由来正是农民辛苦劳作将收获成果的真实写照。在这句诗中,“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例”正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
(二)教学目标
1、明确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变量间的相互联系。
(三)教学活动
1、观察与讨论: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中的表格,思考“稻花”的数量和“丰年”的总量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关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以下填空。
我的思考:
在这个表格中,我发现每当“时间”增加10分钟,路程就增加了50千米。这表明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正比例的定义?我认为是的。
2、判断与交流:
(1)下列各组数中成正比例关系的是哪一组?
A. 2,3 和 4,5
B. 3,6 和 4,8
C. 5,7 和 6,9
(2)判断以下哪个选项不符合正比例的定义:
A. 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
B.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
C. 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与角的度数成正比。
我的答案:
B选项不符合正比例定义,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而不是必须严格成正比。
(四)知识拓展
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我引入了金字塔的高度测量问题:
泰勒斯在古埃及时期,想知道金字塔的高度,他通过观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长度的竹竿与其影长的比例关系,成功地计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这个实验正是正比例意义的完美体现。
(五)总结激励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认为自己对正比例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从具体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来判断是否符合正比例关系。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课本第44页练习题1、2题,并在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时,思考以下问题:
1. 正比例的意义具体是什么?
2. 正比例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实现自我成长,最终达成目标。
全站搜索